十九 致良知与知行合一 (第2/2页)
袁树点头。
“便是如此了,不学就知道的,是人生存所需要的本能,不需要思虑就知道的,便是人最本真的良知。”
“如此,致良知……致,若我没有记错,当是《小戴礼》中所载,致知在格物,是吗?”
“是的。”
“如此……知行合一又是何解?”
“所知与所行成为一体,便是知行合一。”
袁树缓缓道:“人的肚子饿了,想要吃饭,这便是知,去吃饭,便是行,正如感到寒冷要穿衣,感到炎热要去衣,感到困倦要睡觉,感到不适要就医,如此,就是最浅显的知行合一。
这些都是人人能做到的知行合一,要是连这些都做不到,那么连生命都会有危险,所以不值得多提,值得深思的是,见到老弱病残等弱势人群被欺辱之时,良知是什么?不需要思虑就知道需要去做的事情,是什么?”
“当然是出手相救……原来如此。”
卢植似乎想明白了什么,缓缓道:“袁君,你的意思是,简单的良知,人人都能做到,但是涉及到更深层次的良知,并非人人都能做到,比如有人会因为胆怯而不敢出手相救老弱病残。”
“正是此理。”
袁树点头道:“在官场上更是如此,如果向上官行贿才能获得升迁的机会,那么做还是不做?上官指示你去做一件违法的事情,不做就要针对你,那么你做还是不做?”
“这可真是一个大问题啊……”
卢植感叹道:“当然这些事情都不能做,但是身在官场,恐身不由己,若拒绝,则有前途尽毁之虞,家族也会受到威胁,当今朝野上下,恐怕是做者多,不做者少啊。”
“这就是难处所在了,所以,才要致良知。”
袁树说道:“解决这个难题,让人们都能遵循自己的良知去行动,才能真的改善当今局势。”
“那么该如何做?”
卢植忙道:“致知在格物……难道,是要通过格物的方式来致良知吗?那么,又该如何做呢?如何做,才算是格物?袁君,你可知晓?”
小戴礼也是今文学派体系下的一份子,卢植只是博览群书的时候读过,不曾深入了解,他自然的认为袁树了解的更多。
但他没想到袁树直接摇头了。
“卢君,在这一点上,我与先贤的看法不一致,我认为,良知不能靠外物去解决,只能靠自己,因为良知本来就存在于我们的心中,是内在的,不是外在的,外在的东西并不能起到关键作用。”
卢植对此感到惊讶。
“先贤如此说,自然有其道理,袁君,你说不能,莫不是尝试过?”
“当然尝试过。”
袁树指了指外头的一棵树:“既然格物能够致知,那么,卢君,你不如试一试去格那棵树,看看能不能得到什么感悟。”
“格……那棵树?”
卢植顺着袁树手指的方向,看着袁树宿舍外头的那棵大树。
“能行吗?”
“反正我觉得不行。”
袁树摊开双手,笑道:“先贤是说过,万事万物自有其道理,所以要格物致知,但是怎么格?如何得出知?我不知道,我自己所认为的便是,良知,就在我心中,致良知,也就是顺着我的本心去做事,不需要外物的干涉。”
卢植抿了抿嘴唇,想了想,点了点头。
“那就让我试一试吧,我先去试着格了那棵树!看看是否有所得。”
卢植是个耿直的不怎么善于变通的人,既然先贤这样说,袁树又那样说,他觉得不如先试一试先贤的说法,看看格物能不能致知。
袁树看着卢植下定了决心,也不阻止他,点了点头,让他格。
袁树认为,格物确实是能够致知的。
但是怎么格,格什么,也是有讲究的。
格的好了,能格出来自然科学道理,万一从一片树叶落地感悟到万有引力,那卢植可就算是牛逼了。
可万一格的不好,或者格的对象不怎么正确,然后悟出来一个不怎么常规的道,那可就不是统治者愿意看到的事情了。
比如刘邦和项羽,他们格了秦始皇,一个格出来个“大丈夫当如是”,一个格出来个“彼可取而代之”。
然后知行合一,与秦朝发生了一些不愉快,最后一个是汉皇帝,一个是楚霸王,和秦始皇之间略有嫌隙。
还有大贤良师张角,他更牛逼,格了苍天,格出来个“苍天已死、黄天当立”。
然后知行合一,与汉朝发生了一些小纠纷,最后一脚把汉朝踹进了坟墓,铲入了第一铲土,此等行径,肯定也和刘邦、刘秀尿不到一个壶里。
著名大帝李世民先生也是非常优秀的格物致知选手。
他悟性很高,只是格了自家的玄武门就悟道了,不过他的兄弟好像不太认同他悟出来的道,和他发生了一点小摩擦,最后李世民知行合一,用物理成果说服了自己的兄弟和老爹,当了皇帝。
赵匡胤作为李世民版格物学的传承者,悟性也不错,他格了黄桥,悟出来一身黄袍,最后带着自己的成果返回开封,与郭氏母子友好交流之后,说服了他们,也当了皇帝。
这些都是著名的有成果的格物致知选手。
所以,卢植能格出什么来?
袁树稍微有点期待。